本网讯(通讯员吴艳平 马文婷)手机、银行卡在身上好好的,账户里的钱却被不翼而飞。2015年4月15日,武昌区院办理一起利用互联网漏洞秘密窃取他人银行账户钱财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郭某、毛某以盗窃罪被批准逮捕。
手机突然失效 电话打不出去
2015年3月,家住武昌的刘小姐就遇到了一件怪事儿:正在使用的手机卡突然没了信号,三张不同的银行卡上累计两万余元被划出,刘小姐一下子就慌了神儿。
据刘小姐介绍,2015年3月2号上午,她在自己电脑上登陆网上银行时,发现一笔1650元的消费记录并不是自己操作的。刘小姐立刻致电银行,却发现自己的手机没有了信号,电话也无法拨出。
SIM 卡遭冒名补办 钱财不翼而飞
“刚开始我以为是手机坏了,就拿去修理,到了那边才发现是SIM卡的问题。”刘小姐说,她随后急急忙忙跑到运营厅查询,被告知自己的SIM卡已于当天被挂失补办。
运营厅的记录显示,3月2日当天,一名女子持有刘小姐的身份证前来办理手机卡挂失业务。“姓名、身份证号都是对的,照片却是假的。”
就在刘小姐追查手机卡的同时,她经查询得知,自己另外两张银行卡分别被消费转出20000元和2600元。
窃取账户信息 伪造消费变现
该案立案侦查后,通过技术手段,犯罪嫌疑人郭某、毛某落网。
据郭某交代,他是山东菏泽人,从其上线复制出受害人刘小姐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和手机号之后,便找来嫌疑人毛某冒充刘小姐。他们委托他人用毛某的照片制作成假身份证。准备好资料后于3月1日来到武汉,由毛某持身份证前往营业厅,冒充受害人身份挂失并补办手机卡。
随后,郭某利用补办的手机卡获取被害人刘小姐的支付宝验证码,通过技术操作将刘某的手机号绑定的招商银行卡中2万元转至刘小姐支付宝账户中,不料刘小姐支付宝账户被冻结而未能成功消费。
由于操作失误,支付宝账户冻结。郭某便在网上联系另一名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将刘小姐招商银行卡内剩余的1650元和另外一张绑定的建设银行卡内2600元通过用支付宝体他人充话费返现的形式予以转出。
检察官呼吁:保护个人信息 营业厅加强监管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批捕,案件仍在进一步侦查中。
据承办检察官介绍,犯罪嫌疑人通过专人获取受害人的个人资料,并且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转账操作,危害到广大市民的财产安全。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和银行业务的不断更新,手机银行、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等手机支付方式凭借其快捷、方便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只需简单地下载一个软件,绑定相应的手机号、银行卡即可开通支付功能。然而快捷、方便的背后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检察官提醒: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时应当更加谨慎,注意保护好个人的手机号、身份信息及银行卡信息,不要随意泄露。同时呼吁通信运营商的营业大厅应当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例如在办理挂失及补办手机卡业务时,除了核对办理人的身份信息和照片外,对身份证的真伪也应当进行必要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