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红斌,全国文明单位—洪湖市人民检察院四级主任科员。
“现在身体已经恢复差不多了,晚上我们又可以约打篮球了……经过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更加能体会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句话‘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潘红斌2021年12月6日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后,经过短暂时间的休息,12月7日就重新回归工作岗位。满面笑容的他正向同事分享此次捐献经历,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似乎也在丈量他生命的厚度和关爱他人的深度。
一身血挽救十条命
“第一次献血是在1989年,那时刚当兵,部队统一组织献血,90年代每年都会坚持献一次,后来坚持一年献2次。从最开始200毫升、300毫升,现在都能捐400毫升。”当时的我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举动会坚持整整32年,现在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从1989年到2021年,32年间每年坚持献血,2003年之前献血没有保存记录。从2003-2021年已累计献血量8400毫升,一个成年人血量大概有4000-5000毫升,相当于2个成年人的血量,如果按救助一个病人平均需要800毫升血液计算,他的献血量可以挽救10条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授予他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血输给了谁,但是一想到我的血液能用来治病救人,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心里感到很高兴。”
为了提升血液的质量,潘红斌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每周必须打篮球。同事们都说,下班后的潘红斌不是在打篮球,就是在去打篮球的路上,他也是洪湖市篮球协会中年组的队员之一,这支篮球队名为“阳光队”,“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就是这支队伍的口号,每年都积极参加体彩杯篮球比赛,今年4月,由省检察院、荆州市检察院、洪湖市检察院组成的联队与洪湖市纪委监委、洪湖市法院组成的联队组织了一场篮球友谊赛,潘红斌就在其中。
这就是潘红斌的日常,正如篮球队的名字一样,永远是那么阳光。
一粒种子创造奇迹
2015年,潘红斌在献血的同时就采集8-10毫升入库血样,正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21年10月下旬,正在上班的潘红斌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打来的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征求他的意见,愿不愿意捐献。
“捐。”没有丝毫犹豫。
2021年11月29日,洪湖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发来的关于潘红斌同志捐献造血干细胞请假的函,大家才知道这个事情。
捐献造血干细胞,从12月日至采集前,每天早晚会注射一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把骨髓腔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中才能采集,在12月6日的采集过程中,采用静脉双侧肘静脉穿刺,用密闭式一次性无菌管道系统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血液从一只手臂血管入针通过一次性使用的管道流入血液分离杯内,分离出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它血液成分通过另一只手臂还输给身体,从早上8:30持续到下午2:30,采集过程就是5个多小时,采成功集到178毫升造血干细胞,经捐献者和患者所在医院医护人员签字确认交接后,3点过5分就火速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您当时怕不怕”,当同事问潘红斌时,他愣了一下。
“采集之前是不怕的,一想到我是在挽救一条生命,怎么都不会怕。”
他也成为湖北省第48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早晨9点钟的太阳洒满在潘红斌的办公室里,此时的他坐在那里,仿佛与这阳光融为一体,汇聚成这冬天里最暖的一束光。
一面镜子就是规矩
“检务督察工作的重点是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大家看到的都是挂满笑容的我,我们的工作不是去得罪谁,我只是大家的一面镜子。”谈到对职业的理解,潘红斌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检务督察部门通过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司法责任追究和检察官惩戒,强化对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的督察,对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情况进行自我纠错、督促整改,从而强化对检察权运行监督制约,保证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法,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等外部监督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今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潘红斌充分发挥检务督察职能,加强督查纠偏,开展检风检纪专项督察9次,发现并通报违反考勤规定、会议纪律等问题12个,开展警示约谈15人次。在全院“三个规定”等重大事项填报上,更是担负起督察责任,一周一提醒,一月一通报,全院干警89人,无一人错报漏填,有力推动检察队伍建设。